中共七大背后的故事
总第26期,2019年第17期
习党史,铭初心,记使命
知甘苦,晓源头,感党恩
懂责任,惜当下,明未来
为此,《木棉花开》推出系列学习专题《党的光辉历程》。
党的光辉历程之九
中共七大背后的故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1945年6月11日,大会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毛泽东致闭幕词。他说:“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他在闭幕词中向全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会议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并且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努力奋斗,最终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胜利。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开一次大型的会议是多么不容易,中共七大的背后藏着许多故事。
时间地点数次变更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而中共七大却到了1945年4月23日才在延安召开,其间相隔了17年之久。
1943年7月17日,中央书记处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在8个月到9个月内召开七大的建议。8月1日,又发出了《关于“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大会的指示》。后因中央政治局重新召开整风会议,已经启动的会议进程再次中断。直到1944年5月,整风运动基本结束时,七大才又被提上议事日程。1945年4月23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大终于开幕。
与七大开会的时间数度更改一样,会议地点的确定也是反复了多次。虽然七大是在1945年举行,但七大会址的选择、礼堂的筹建工作早在1939年就开始了。据资料介绍,中共中央最初考虑会议在陕北安塞县举行。1940年5月,主管这一工作的中共中央秘书长任弼时和副秘书长李富春曾亲自去安塞实地考察。他们认为,那里环境隐蔽且便于防空,是召开大型会议的理想之地,但有几点不尽如人意:一是交通不便;二是离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较远;三是那里的生活物资比较缺乏,难以供应。中央领导反复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这一方案。
后经多方权衡,最终七大会址定在延安杨家岭。
礼堂的地基是一座可容纳三四百人的砖木结构、茅草覆顶的礼堂,在遭受火灾后只留下一片废墟。会址确定后,李富春便请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建筑专家杨作材重新设计建筑方案。杨作材加班加点拿出了两个修建方案。一个方案规模相当宏大,足够全部中央机关人员在一幢建筑内工作。李富春看了这个方案开玩笑说:“你不是想在这个地方建都吧?”另一个因为比较实用,更像个开会的地方,便被确定了下来。
礼堂1941年开始修建,1942年完工。整个礼堂朴素大方、壮观美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外观是仿苏联式,内部是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礼堂可以容纳上千人。修建这样一座礼堂,在今天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的延安,称得上是“宏伟建筑”了。这也是当年延安唯一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因为前六次党代会都是在别人修建好的房子里召开的,所以,朱德风趣地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
千难万险赴延安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代表们去延安的路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
其中有不少人来自沦陷区,要通过敌人的封锁,交通不便,有的骑马,更多的是步行。因为路途遥远、环境险恶,有的人需要化装成商人、小贩或乞丐,靠一双脚板昼夜兼程,行程长达一年多;有的人是由游击队护送来的;有的人是通过伪军的内部关系护送过来;有的人是从国外辗转归来;还有的人在路上遇到敌人袭击身负重伤,甚至牺牲。
段焕競、李珊夫妇是来自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两名代表。1943年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通知段焕競、李珊夫妇等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并准备出席中共七大。当时段焕競是新四军一师二旅副旅长,妻子李珊在二旅卫生部当教导员。
1943年3月,段焕競夫妻带着女儿苏淮到东台县靠黄海边不远的大桥镇准备启程。他们从师部出发,走了一整夜后,刚在涟水县的大黄庄里住下来,就被“扫荡”的日军包围了。段焕競带领护送部队掩护所有人向村庄西北方向突围,等到打退日军跟上大家的时候,才发现妻女都不见了。正当他急得六神无主之际,没有想到第二天,地方干部把她们送了回来。原来李珊抱着孩子跑不快,见三旅政治部主任卢胜受伤满身鲜血淋淋,便和卢胜一起在老百姓家里躲藏起来。敌人“扫荡”过去后,地方干部才找到她们。
1943年7月,段焕競一家在新四军军部见到了代军长陈毅。陈毅劝他别去了,路上危险,但段焕競坚决要去。火车开到南徐州(今安徽宿州)车站时,车上的日本宪兵和伪警察开始严厉搜查乘客的“良民证”和行李物品。查到段焕競的箱子,发现里面有两个苹果,日本兵立刻叫起来:“南方的食品”,“传染病不准带!”段焕競忙说是干净的,日本兵却拿苹果在他头上狠狠打了两下!正想发作,他忽然想到陈毅说的“装得不像”,又想到“良民证”也是假的,就硬忍住了,结果两个苹果被鬼子丢到车窗外。
在过汾河时,李珊背着孩子一下子陷在淤泥里,陷得齐腰深!这种泥沼陷进去不能乱动,否则越陷越深,深陷到喉咙后,人将窒息而死,必须旁边的人平躺在淤泥上一点点帮助拔出来。幸运的是,李珊母女被好心人拖了出来。
从江苏东台大桥镇启程,段焕競一行凭着智慧和勇敢,经过20多道封锁线,穿越800多里敌占区,途经10余处革命根据地,行程5000多里,历时半年多,才从苏中抗日根据地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中共历史上极具重要意义的“七大”。他们走过万水千山,突破重重封锁,历经无数劫难,犹似一段“小长征”!
珍贵的记忆
七大期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比预想的发展还快。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服毒自焚。5月8日,德军无条件投降,协议在柏林郊区签字。斯大林在莫斯科向苏联人民发表讲话,宣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息传来,整个延安沸腾了,七大代表们深受鼓舞,都充满了抗日胜利的信心。
为庆祝七大的召开,有些机关和部队专门设计了一些如笔记本、纪念章、手帕等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七大代表作为留念。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的贺晋年回忆说,七大结束后,每人还发了一个纪念册。说是纪念册,其实就是延安自己出的油光纸小本子,印着毛泽东为中央党校所题的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回到警备第三旅后,旅政治部的宣传干事见了,爱不释手。贺晋年见他如此喜欢,便送给他了。
李珊同志精心保存代表证。战争年代,李珊同志专门做了一个皮挎包收藏夫妇俩的中共七大代表证,随身背着,无论是在日晒雨淋的千里行军途中,还是在大江南北的解放战场上, 20多年里,这两张代表证一直没有离开她的身边,直到她逝世。后来,段焕競将军又把这两张中共七大代表证与家里的照片一起放在铁盒子里保存起来,直到去世。其子女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两张代表证。2007年,段将军子女将它们捐赠给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2011年,江苏省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其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段焕競代表证 李珊代表证
七大背后的故事还有许多,等着我们一一去发现,了解这段岁月的艰辛。
行动篇
专题一 :
总书记视察广东之后,我们这样做
专题二 :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专题三 :
工管党总支三年行动计划之“头雁工程”
党史篇
专题一:
党的光辉历程
知识篇
专题一:
入党知识知多少